日前,一份自然資源部辦公廳發(fā)布的《關于進一步規(guī)范住宅用地供應信息公開工作的通知》顯示,取消集中供地制度!
通知明確:每次公開詳細清單對應的擬出讓時間段原則上不少于3個月,給市場主體充足的時間預期預判;在公開的擬出讓時間段內可以一次或多次發(fā)布出讓公告。
這意味著集中供地的時代畫上句號。
取消!一年供地不再限定3次
取消集中供地制度似乎早在意料之中。去年11月,長沙直接攤牌:今后不再按年度批次推介土地,改為年度常態(tài)化推介;去年10月,江西則表示:力爭將南昌從集中供地城市名單中調出。
而更多的城市,則是不聲不響地開始干,2022年,包括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南京、杭州、武漢、蘇州和無錫等,一年少則4次,多則6次集中供地。
此次通知的出臺,意味著意味著集中供地制度全面取消。其中,第五點中的“每次公開詳細清單對應的擬出讓時間段原則上不少于3個月。給市場主體充足的時間預期預判?!?/p>
第六點中的“詳細清單內的地塊,在公開的擬出讓時間段內可以一次或多次發(fā)布出讓公告。有序組織出讓,并在公開的擬出讓時間段內全部推出?!?/p>
簡單來說就是:
1、集中供地制度將退出歷史舞臺,取而代之的是建立擬出讓地塊清單公布制度。
2、每次公開詳細清單對應的擬出讓時間段原則上不少于3個月,給市場主體充足的時間作投資測算和判斷。
3、詳細清單內的地塊,可以分批次出讓。
福州為何入圍集中供地名單?
2016年~2017年,福州開啟瘋狂地王潮,土地市場被空前炒熱;這個熱度一直持續(xù)到2019年底。期間,外來房企紛紛加大福州主城布局,龍湖、綠城布局五四北,金茂落子義井,中海殺進三江口。
這期間,板塊地王頻現。為了防止土地市場過熱,2018年開始,福州首次采用“限房價+控地價+公開搖號”方式進行土地出讓,福州市建發(fā)集團以21.74億搖號競得東二環(huán)一地塊。
2021年2月,自然資源部要求22個重點城市住宅用地實現“兩集中”:一是集中發(fā)布出讓公告,且全年發(fā)布住宅用地公告不能超過3次;二是集中組織出讓活動。
福建只有福州、廈門在列。為限制失控的土拍市場,福州積極實施集中供地,意在分散開發(fā)商資金,實現土拍良性成交。而后,由于受疫情以及新房市場的影響,土地市場陸續(xù)降溫。
福州集中供地后表現如何?
以2022年為例,福州進行了四次集中土拍。第一次土拍流拍5宗,第二次土拍流拍3宗,第三次土拍流拍2宗,第四次土拍流拍1宗。表面上看,流拍地塊逐步減少,事實上,國央企兜底拿地越發(fā)明顯。
一方面需要“無兜底不掛地”,另外一方面有意兜底開發(fā)商極少,集中掛地需要所有地塊都充分溝通完畢,達成共識后再統(tǒng)一掛牌。
這顯然很不利于保證溝通效率,充滿內耗、考驗耐心。因此,集中供地已經不符合當前土地市場的運作規(guī)律,甚至影響了土拍效果與土地市場的良性發(fā)展。
取消集中供地,“成熟一宗,出讓一宗”更符合當前的態(tài)勢,取消集中供地屬于大勢所趨。
取消后,福州土拍會變好嗎?
通俗的說,取消集中供地,讓土地出讓變得更及時。地塊出讓條件溝通達成共識后,“成熟一宗,出讓一宗”,動作更及時,效果更直接,也省去期間無謂的患得患失。
政府端:土地出讓靈活性與效果均提高。政府可不再受限集中供地周期,各個鎮(zhèn)街可根據宗地情況靈活決策掛牌時間;
房企端:資金分流影響減弱,參拍頭寸緩和。頭部房企資金優(yōu)勢凸顯,在終次報價的機制上獲取概率提升,而在限制馬甲政策下,如何迭代玩法增加籌碼或成搖號地塊的核心問題;
市場端:頻頻的土地成交資訊,屬樓市利好信號。不定期的成交信息刺激市場,可勾起購買欲望,促進樓市的成交與回暖。
然而,取消集中供地,只是改變了供地的時間與批次,土拍是否變好,核心因素是樓市是否向好,市場是否回暖,信心是否重建,最終再折射到土地市場。
福州為例,2022年,福州市五城區(qū)新建商品房銷售58411套、面積386.47萬平方米,其中住宅27610套、面積261.79萬平方米。同比大幅下滑。
因此,取消集中供地,影響有限,并不能直接扭轉土拍的頹勢,但從政府端、房企端、市場端等都起到一定催化作用。
樓盤點評
寫評論